跳到主要內容

暢談演技與台灣人的收視習慣

 今天突然想起最近火紅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和其他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想到該劇就想到自《麻醉風暴》以來就表現良好的吳慷仁,他的演技在很多作品中都演得恰如其分,也讓他得到金鐘獎的肯定。

這其中想跟大家聊聊的就是「演技」,今早馬上就想到一堆東西的我,迫不及待的想寫下來我的見解。所謂演技,我的看法是當你看到他的反應、表達、言語、動作都有一種你或是你曾經看過的感覺,也就是現實中你或許也會這麼做、這麼說,或是你有看過身邊有人這樣如出一轍的反應。

即或不然,你會覺得演得好很有可能是你吸收了某種反應的集體記憶,也就是在潛意識下你知道這件事情的正常反應,但不自知,即使如此我還是相信你知道那些「好的演技」是什麼情況。

這也牽涉到另外一種層面,就是為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樣的戲在台灣比較冷僻?


我個人認為有幾種原因:

1.生活已經苦悶了,看這麼沈重的戲幹嘛?

從《流星花園》以來,台灣打開了「偶像劇」的大門,這個詞就一直存在至今,但很奇怪的是,常常就帶著一種不真實感,如男主角老是有錢的富二代企業家、女主角老是可以醜小鴨變天鵝之類幻想式的劇情,我能明白迎合大眾口味的需要,所以就會反應在編劇、導演以至於大環境面對作品時的導向不同。雖然誰不喜歡做到「雅俗共賞」?但說穿了「俗」之所以可以平易近人,也是因為它容易被大家接受跟了解。

2.民族性

台灣人的樂善好施是世界聞名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台灣人的民族性是樂天知命、善良,這點會讓我一直想起多年前去峇里島的導遊說的該地民族性一樣,因為他們很樂天知命,所以東拜西拜,到處都有石頭神跟樹神,很知足所以很懶,天氣熱大家都是沒事在家睡覺。當然不知道他說是否正確,但對比起來,台灣人也是很善良純樸且知足,所以在我們的做人處世上,常以「情、理、法」為優先,這也造就我們以人情去克服萬難的個性,如塞車就等吧不然呢?路邊停車很方便,就停吧等等的事情每天都很習慣了,到了真的要執法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不平的狀況,到時候就用自然違規的方式你忍一下我忍一下就過去了。

這也帶到我接下來所說的反面條列:台灣人是差不多、隨便、不求甚解、放棄的人居多。所以在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時候,它是在逼你必須要懂得人的基本能力「思考」,再來去接納各種不同的想法,就如同一般我們會接納歐美外國人,卻歧視東南亞的外國人,這其實是一種偽善。這世界本來就沒有存在只有唯一的道路,那為什麼常常我們會覺得別人都「很奇怪」?只有自己才是對的?

話說回來,我認為太過於艱澀難懂又嚴肅的戲,本來就很難獲得大家的共鳴。正如同一些得獎的藝術電影,很多人也看不懂是一樣的,它只保留給願意且相信的人去看。你說這種太鑽牛角尖的創意不好嗎?其實他在教育我們常常思考跟接納不同的聲音,才不會發生博愛座只有老人可以坐的情況(隔一陣子都常常出現這樣的糾紛新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消極掰-成熟換句話說只是人生吞了多少苦

這片也是一個拖了很久沒有去看的一部電影,但老實說強尼戴普的演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是說他有時候也會演這種比較冷門的片子。 最早最早是我住在萬隆的時候吧。我記得某一個夏天在附近景美的二輪戲院有播這部片,我就問問內人說要不要去看? 但經濟狀況一直都很不穩定的我們,事實上在某些環境之下,他可能也沒有那麼想要看這種看起來很悲哀的片。 所以這部電影我一直都印像有點深刻,但是說實在也沒有那麼想看,但也沒有那麼不想看。 於是因緣際會之下剛好應該是catchplay有一個免費的專案,可以試看那我就把這部片給看了。 這部片的劇情也沒有那麼的深奧,就是一個知道自己即將因病過世的大學教授,怎樣去面對接下來人生的故事 所以想當然爾,這其中就是有一些光怪陸離的突發奇想,或者是有一些平常不會做事情都會在這部電影裡面一一上演。 前半段的就是盡其所能的做一些和自己的人生不搭嘎的事情,如透過跟服務生臨時打一炮或者是放肆的對學生講一些平常不會講的事情,以及改變自己的上課方式等等。 他演出了一般人可能遇到同樣的狀況,也會做的一些事情。畢竟人生在世相當無常,有什麼事情都盡量完成是最好的。 所以在這個已經沒有時間的情況之下,人生是沒有辦法允許你去消極的,而是要積極地尋找你想要做的事情。這一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體悟,自然就是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的這種問題? 我想在一個社經地位也滿高,也沒有缺錢的教授而言,能夠盡心盡力的把自己身邊的事情給處理好,即便他的婚姻有問題,即便他的小孩是雷絲邊,在人生的最後他都盡量的能夠滿足某些人,尤其他愛的人的這種想法。 但另外一方面也積極的在做自己,發現哪些他過去可能一直在壓抑的事情,一直在視若無睹的事情也是不想忍耐的重點之一。 我會覺得如果每個人遇到這樣的狀況,應該也會大同小異的選擇跟他一樣的路線,只是或多或少會去做出比較偏激,或者是比較平穩的方法就因人而異。 另外這種電影也是採用了類似之前看到昆丁塔倫提諾在黑色追緝令用的方法他用一個一個章節的方式來講述目前主角到什麼階段做什麼事 佳得鳳是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多大一但是也沒有壞處所以這樣的敘事方式可能可以幫助某些人在進入主角的想法當中可以比較快速一點 這樣的騙子我覺得蠻適合喜歡思考的人會是你在人生中遇到一些絕境時候看那也不是說要你一定要正面的是在你生命中的最後其實你也可以去決定一下你的優先順序到底是什麼作者是你怎麼樣去安排有限時間裡面...

恭喜Lebron James-2012雜文

 隨著今年NBA畫下句點,每天不愁沒NBA看的日子結束了,今年有太多令人驚奇的事出現在NBA,3月的林來瘋一同見證黃種人也會打球且七連勝的奇蹟,賽爾提克高齡KG的回春表現,雷霆的年少得志、老少並起和諧非凡的馬刺…..等等;雖然在去年聖誕節前,我們還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歹戲拖棚的勞資協商,就像耶穌降生似的,都如期在聖誕節開始,就算只有66場,也比十幾年前,馬刺第一座總冠軍的例行賽50場合理許多,最終,一個不算太差的對戰組合與結局─就在雷霆與熱火5戰完畢下,我們一起放暑假了。   按照各種數據,且充分休息的雷霆,理所當然應該是他們拿冠軍啊?在最後總冠軍戰前夕,我也是這樣想,當然波波為奇(馬刺總教練)的一番話也很有道理,他說雷霆擊敗了小牛、湖人、馬刺,這幾支在過去13年包辦10座總冠軍的球隊,今年非它莫屬。但說實在話的,小牛去年在放棄錢德勒、巴瑞亞時,你還相信今年他們可以拿得到總冠軍?而且他們才拿過一座,這是要比什麼?   更不用說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小飛俠老了、賈索倦了、放走歐登、費雪,留下不太和平的世界和平先生,和只有擎天一柱的拜能,配上新官上任壓不太住的總教練麥克布朗,這樣的湖人有看頭嗎?倒是在季後賽前的臨門一交易,換來騎士的後衛席賽斯,真的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好棋!但依舊無損湖人今年的目標,進入季後賽(我是這樣認為),至於打到哪裡?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這季的馬刺最令人激賞的就是打到西區第一,鄧肯回春、法國小跑車帕克、基諾布里與一票年輕人換血順利,有老的經驗與少的衝勁,照理說也是奪冠熱門,可惜他們敗給了更想得到勝利的雷霆;去年雷霆輸給小牛,是很難能可貴的季後賽經驗,我相信他們就如去年的熱火一樣,今年會發揮極高的鬥志與球季捲土重來,無奈,他們並沒打過總冠軍,所以今年輸在最後一回的經驗,兵敗如山倒,最終以四連敗結束。   數據上理論上,都是雷霆戰了上風,看起來好整以暇,也鮮少在季後賽系列打到第七戰,擁有主場優勢與年輕主力,加上老將費雪加盟,今年的雷霆很有少壯前鋒,銳不可擋的氣勢。此刻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我覺得各方都在看好雷霆的時候,他們似乎少了什麼?   我看見JAMES今年與以往不一樣,那個不可一世、幼稚的少年人,今年收起嬉皮笑臉,不管打得多好,總是那副撲克臉。去年的慘痛落敗,就像是我看棋靈王的收穫,輸棋的最難過最痛苦的是誰?一定是棋士本人,籃球、棒球、人生亦然。當你...

輸這件事,誰是最難過的人?-2016雜文

最近最大的事情就是KD轉去勇士這件事情了,不管是燒球衣、罵不停皆有人在,也有人懷念以前那個美好時代,球星幾乎是球隊代表的時代,忠貞不二。 但事實上,我認為不管球員去哪裡,都是他「個人」選擇,你可以說甜瓜為了賺錢去尼克,但他永遠拿不到總冠軍,你也可以說LBJ為了總冠軍不惜西瓜偎大邊投靠勝算比較大陣容比較好的熱火,最終,他們都必須為了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還沒去熱火前,LBJ曾經跟大歐聯手,也曾靠一己之力打進總冠軍戰,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第一回在騎士7年的時間並不算短,你得想想運動員能有幾個7年?所以最後選擇熱火組三巨頭,一方面是跟WADE的交情,一方面自然是想拿個冠軍。 相較之下,賽爾提克三巨頭當年就比較沒有反對的聲音,那是因為三人皆在各自領域努力好久,最後只能想出這法子試試,同時也捧紅了一大堆雞犬升天的RONDO、PERKINS、TONY ALLEN等等球員,除了沒有建立王朝之外,其實也算值得了。 今年的雷霆在好久不見得威勢之下,打到3:1的絕對優勢,但最終還是輸給勇士,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其實有好幾次KD都很接近冠軍,但都無法如願,我本以為他今年會去湖人,反正KOBE也走了,但事實證明他要全拿。 全拿的人生就代表你要付出比別人多一點的努力跟多一點的責任,所以KD會被罵是很正常的,因為對主場球迷來說,那是一種背叛。但誰能代替他去承受那些未能奪冠的失落?讓我想到了棋靈王裡面說的:輸棋,最難過的其實是棋士本人。 祝福你~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