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再見KOBE



也沒有想過從此不能再看見KOBE的感傷,會於那天看完告別賽後,有那麼一點點的不捨。一切都是那麼水到渠成,那樣順理成章,早早知道了KOBE的退休計畫,也覺得還好,並非不能接受,但正如媒體的渲染,加上他偉大的戰績使然,是真的見證一個世代的結束。

 

相較IVERSON,我比較沒那麼感傷,也是因為IVERSON的後期球員生涯拖泥帶水,總有一種分分合合的不確定感,到最後他要退休了,早就是已經沒了感覺。也許對我來說戰神早就在離開76人時就結束了。

 

得知KOBE在退休告別賽的60分創下記錄,正逢進行辦公室的忙碌事項,所以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跟朋友聊,那大概是爵士放水云云,直到回家觀看了近似明星賽規格的場面,加上完整賽事後,我覺得跟喬丹還能在巫師得50分的感覺一樣,很驚訝。

 

沒有特別之處,沒有放水,有的只是堅持,你會看見他還是打鐵,還是硬要投,只是多了一種從容,他知道這就是工作,也必續讓大家開心一點。不管是砍三分,還是中場傳球快攻,他知道工作要做什麼,也知道大家是來祝賀他退休,就如此罷了。

 

這的確就是KOBE讓人感覺的印象:愛他或是恨他,沒有中間,就像他3代時的廣告詞:Love me or hate me。


NIKE 廣告詞

人們對我好惡分明 非黑即白 一向如此

Love me or hate me, it's one or the other.Always has been.

厭惡我上場 我擺架子

Hate my game, my swagger.

厭惡我的技巧 我的野心

Hate my fadeaway,my hungry

厭惡我是個老鳥 萬夫莫敵

Hate that I'm a veteran,a champion

隨你的便 再加把勁恨我也無妨

Hate that.Hate it with all your heart.

反正 我正因為同樣原因被擁戴

And hate that I'm loved for the exact same reasons


2016年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阿諾賣老命到底行不行?

又是一部曾經我想去戲院看的片子,如今再度印證不去還好。原本想說又可以看見阿諾再度飾演終結者相當高興,但這片的劇情終究又是一個歹戲拖棚延伸出來的分支荒謬。 集合第一代的兩個主角莎拉康納跟阿諾飾演的終結者,是去年吸引我的一個特點。心想應該可以有點期待吧? 同樣在飛機上看完這齣戲,前半段的營造相當不錯,但最終還是流於表面的努力奮鬥熱血情結。怎麼說呢?前面劇情述說兩個同時穿越的不明人士,在墨西哥引發的一些事件。不用說穿越必定是一正一邪,不然怎麼演下去? 同樣與第2集一樣厲害的終結者反派,這次更加進化可以使出分身,這的確是過去沒有達成過的特效。加上近乎不死的機能,搭配現在網路的發達,這部片有很多很扯的地方,也讓人覺得合理起來。 例如,很快的透過網路可以找到對象,或是甩開後很快的可以追上來,這些都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優點,簡直像鬼片一樣糾纏不休。 另一個有趣的點就是阿諾所飾演的終結者,因為過去的天網已經不再,所以他變成一個沒有任務的終結者,反而變成人道主義的信奉者。這個轉折也沒有不合理,就感覺連機器都要找個目標直到毀滅,這樣的設定其實是有邏輯的,也增加阿諾的有趣可看度,只是莎拉康納看見它演的狗血劇情,我就覺得有點矯情一般般了。 最後搶了飛機然後又追又逃又墜機之下,就是這麼剛好一定會到一個可以消滅終結者的地方,既然是動作片就不多贅述了,反正特效看得開心比較重要。 文戲的部份是讓我很出戲的感覺,完全沒有什麼被帶動,包括刻意要營造的新領袖,在未來救了穿越時空的生化人等等,沒什麼讓人經驗的劇情跟演技,有的場景就讓人覺得很理所當然的那樣,你也可以想像到的發展,所以沒什麼令人驚訝的點。 總體來說,是一部我大概不會再看也不願再看的片…

分眾時代-2011雜文

 打從i phone開始,至今已經約莫兩年吧,可以看見許多的觀念、硬體就此被打破,當大家開始認同蘋果所帶來的便利,突破以往的新型態機型也開始產生。 無獨有偶的,如蘋果mac電腦對微軟pc,在手機這時出現了google的android系統對抗i phone的os,兩大陣營不言而喻。 就我個人的經驗看,真的是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地步,想想那些好像在科幻片中才能看見的螢幕觸碰轉移畫面,今天真的都可以實現,但,真的就能進入了所謂「未來」了嗎? 當我坐捷運時,我會看見至少一位在用平板電腦,或是幾位在用智慧型手機,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戮力追求那些當時所謂先進的手機,完全不能同日而語,頂多就是有pda的手機罷了,更遑論現在還能聽mp3、或是看線上影片傳遞即時訊息、打卡拍照、下載應用程式或遊戲等等,真的現在有了智慧型手機就等於擁有一台小型電腦般,可以豐富你的生活每一刻。 你可以在例行應酬聚餐、或是等捷運、等人的時候把玩你的手機,你也可以在無時無刻想開啟「與人隔絕」模式時,啟用這些真的異常先進的小東西。 只是我常在想,真的使用這些東西的人,到底是誰? 無非是重度、中度、輕度的人們所構成的使用者習慣,而重度者當然如年輕人或是平常對於新奇事物就有在鎖定的族群,這類人往往能掌握最新科技,了解趨勢,當然對他們來說上手一點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沒有多餘時間可以研究。 中度玩家,這邊的範圍我想就廣泛的多,無論你是因為初探之後很有興趣的去玩,或是因為感覺「大家都在用」沒用好像怪怪的,或是你是被迫理解到「似乎不用」會導致自己脫節的不信任危機感,這些中度玩家所產生的擁有狀態,有可能使得情況變得更好、或是更壞,畢竟,大多數人使用的情況下,不免會造成行動排擠。 輕度玩家,他們也許對於電腦觀念不了,但在一些機會之下,也願意嘗試,可能了解又模糊,可能想用又覺得沒有必要,而事實上,你我的身邊很多人屬於此類人物,他們不會是年輕的,不會是中產階級,所以智慧型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 我可以大膽的說:智慧型絕對是好,也是趨勢,但要達到每個人都願意使用,起碼要等到上個四十歲以上世代的人過了,才有可能。 至少,你我的父母,或是超過五十歲、勞力職業的人,他們需要這些東西幹嘛? ipad的出現,讓大家可以看見電子化的未來,無論是書籍、雜誌、影片、遊戲等等,都有別以往的呈現手法讓我們感到驚艷,只是,這樣的效期能...

東京大飯店-熱血吃吃吃

相隔好久沒看木村拓哉的日劇,上次看完整的一部應該是「月之戀人」,曾經是票房毒藥的他,在娛樂圈關係應該不錯,這幾年還是一直有新作產生,最近還出了個人音樂專輯。 但如果你要說有什麼新意,我覺得是沒有的,就是一般的熱血套路,將一個落魄的天才廚師如何將過去的同伴一一找回,雪恥另建光明,大概就是這樣的故事。 劇中主要說的就是法國菜是所有料理集大成的藝術展現,所以眾人無不爭奪米其林星級的認證,來肯定自己的廚師價值。 獲得米其林一星的餐廳表示在同類別裡出眾;二星代表廚藝高明、值得繞道前往;三星為最高星級,代表餐廳供應的料理出類拔萃、值得專程造訪。 以上就是關於米其林的說明,大家去獲得三星吧! 有點像是航海王那樣,大家要成為三星王啊!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東京大飯店展開序曲。 然後每一集就是一個夥伴的套路,或是解決問題直到最後。這就是王道日劇的法則吧~ 雖然不難看,但也沒什麼意外的東西。日劇的精緻都恰如其分,不該延伸的愛情戲也沒有刻意演下去,我覺得這就是日劇的好處。 集合近年火紅的澤村一樹、鈴木京香、及川光博等大咖配角,只要加一點熱血跟危機入世,就可以製造每一集的主題,主線自然就是獲得最高榮譽。 這部還挺有趣的是演法國總編輯的富永愛(劇中名字是琳達・真知子・理察,個人感覺假掰)超像草彅剛的,也是一種惡趣味吧! 另外厲害的日劇標配,一定要有主題曲,由好久不見的傳奇歌手山下達郎所量身訂做的「RECIPE」也十分好聽,一瞬間我以為又是久保田利伸,後來才知道是山下達郎,推薦給大家。